热点>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300块鹅卵石碰撞出中华文明之声 多媒体交响乐《良渚》今晚乌镇首演

2018-11-08 10:16 | 钱江晚报

核心提示:11月8日,由浙江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高研院音乐戏剧研发中心联合出品的多媒体交响乐《良渚》,将在2018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进行首演。

结束了昨晚的最后一次排练,肖兴凯从口袋里掏出两颗鹅卵石,小心翼翼擦了一遍。这位浙江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说,这是自己明天要带上台的“乐器”。

“我没开玩笑。”小伙子一脸认真。

11月8日,由浙江交响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高研院音乐戏剧研发中心联合出品的多媒体交响乐《良渚》,将在2018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进行首演。

如何用西方的交响乐,讲好良渚文化这个“5000年前的故事”?

这台“不走寻常路”的交响演出,将用古典乐器、人声无歌词吟唱、多媒体3D影像等多种综合手段,展现远古文明的曙色与意境。当然,还有前面说到的鹅卵石,300多颗石头的碰撞。

用浙江交响乐团团长周丽芳的话来说,这是一次将文化遗产音乐化、考古叙述艺术化的“刺激的尝试”,“我们未来的计划是去全世界巡演”。

前前后后三道幕 让你听懂更看懂良渚

10月23日,《良渚》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进行了预演。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整个剧院大概安静了三四秒钟,潮水般的掌声才从四面八方涌来。

“被音乐和视频带到那个远古的意境里,一下子有点出不来了。”看上去才20出头的年轻观众告诉记者,他当场定下,这个月里一定要去良渚古城看看。

那之后好几天,周丽芳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条微信,都问了同样一个问题——哪来的灵感?

以往的交响演出,要么像贝多芬、马勒那样,展现生命、生活等主题,要么就是描绘四季、景色,甚至像西湖十景也有过专门的组曲。但像良渚这么厚重肃穆的考古文明,交响乐怎么来hold住。

从2015年4月开始,包括作曲于阳在内的主创人员,前后往良渚古城跑了七八次,有时候就静静地坐在古城墙边,呆一个下午。“每次采风,都会有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先民们的智慧真伟大,中华文明太震撼了。”

后来,主创团队确定了一个核心方向:既然良渚古城有这么多实物照片,为什么不把多媒体视频也搬上舞台,让观众既能听懂,也能看懂良渚呢?

套用乐手们一句开玩笑的话,“整个舞台就像在拍电影”——台上前前后后有三道幕。

第一道在舞台最前面,薄如蝉翼,不打光的时候,观众肉眼看不到;第二道在乐手们与合唱团成员之间;第三道,是最后面的LED大屏幕。

根据不同篇章,三块幕布会自动升降组合,笛声营造出远古的意境,3D投影折射出文明图腾,在远去的夯歌里,能工巧匠磨石琢玉、制陶编葛、拦洪筑坝等劳作画面,像画卷般在每个人眼前展开。

300多块鹅卵石搬上舞台 碰撞出远古野性的震撼

整部《良渚》,共分为“古之韵、祭之典、民之梦、工之巧、天之籁、水之力、荣之耀”七个乐章,全部演完要1小时左右。而通常的西洋交响乐组曲,长的也就半个钟头到40分钟。

多媒体可以靠高科技,音乐性上又怎么创新?浙江交响乐团艺术顾问史染朱说,一开始,很头疼。

因为从良渚的开掘方面来看,完全没有音乐类的文物出土,意味着没法直接找创作灵感,“当年河姆渡好歹发现了古笛”。

翻阅大量资料,并跟多个专家聊过后,大家突然想到了一个元素——玉。

良渚玉器被认为是良渚文明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能不能将玉石的概念,变成某种乐器?

所以就有了预演时大家看到的,在其中一个乐章,乐手们每人拿起两块鹅卵石,按照节奏相互撞击。300多块石头碰撞出的声音回荡在剧场里,带来的是远古野性的震撼。

但敲石头,也没那么容易。排练时,放下石头的那个动作总不太整齐,哗啦哗啦一阵乱。

团长周丽芳提议,要不在谱架旁挂个袋子,敲完把石头放里面就行。不过,最后还是采用了一个最完美的方案——石头齐奏结束后,所有乐手先保持不动,听到后面排鼓响起,大家再一致行动,慢慢把石头放在脚边,重拾乐器。

周丽芳打趣,这次去乌镇首演,最难运输的不是琴,而是这两大箩筐鹅卵石,“特别重,一不小心还容易撒,运输师傅都非常当心。”

跟传统交响乐相比,《良渚》里节奏的表现力占据了更大的比重。道理很简单,5000年前,中国的民族乐器还远没有发明出来。

史染朱说,那个时代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战天斗地,“比如狩猎,很多时候古人都会敲响节奏。”所以《良渚》里运用的大量打击乐与和声,会充分激发观众们对远古的想象力。

首演后将赴国外演出 向全世界讲述5000年前的故事

徐海是浙江交响乐团的双簧管首席,在第一篇章“古之韵”开头,他的双簧管和另一支长笛,进行了一段空灵悠远的“对话”。

为了突出远古的“对话感”,浙交重新调整了乐手们在台上的站位。以往坐在一起的木管乐手们,这一回拆分成左右,相隔四五米,形散声不散,能更饱满地诠释出古文明色彩的声场空间。

就连互联网大会上的演出舞台,也是“量身定制”的,中间有一个类似太极的图案,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传递得很到位。

不过,最让肖兴凯、徐海们感到新鲜的,还是演出服。

对穿惯了黑西装燕尾服的年轻乐手们来讲,这身初看是西装款式的深紫色礼服,处处透出良渚文化的特征,比如从肩部到胸口位置,布满了良渚古城符号的绣花,有种古朴的精致感。

就在前几天,将在互联网大会上发放的《良渚》中英文导览手册,进行了最后一遍的校对。周丽芳还是有点不放心,琢磨着再找个厉害的英文翻译看看。

这关乎着《良渚》的野心。此后,《良渚》将计划赴国外演出,并准备在全球巡演,向全世界观众讲述这个5000年前的中国故事。

“哪一天,老外们都想打着飞的来参观良渚遗址,那我们应该就算成功了。”周丽芳说。

(原标题《300块鹅卵石碰撞出中华文明之声》陈宇浩/文)(完)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崔思琦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