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奢侈品牌Gucci的2018早春形象大片“罗马狂想曲”中,一张东方面孔吸引中国网民注意。亮蓝色眼影、朱红嘴唇,一颗泪痣在油彩下若隐若现,她的五官并不出众,也不年轻,身着以Gucci的“双G”logo为底色、虎头链扣的大衣,她单手叉腰,双眼瞟向一边……
这张照片引发不同的审美解读,广告女郎的身份也随之浮出水面,她不是模特,也并非明星:湖州吴兴区埭溪镇芳山村村民周芬霞,现在罗马经营一家名为“杭州饭店”的餐馆。
49岁的她,为何被Gucci选中,在罗马有怎样的经历?昨日,记者对话周芬霞与她的丈夫朱长春。
Gucci总监主动邀请拍片
Gucci大片拍摄当天,四五个灯光师、化妆师、发型师等围着周芬霞转。
妆面是一个美国年轻化妆师设计的,除了日常化妆品,还用上颜料油彩,足足化了三个多小时。
周芬霞对镜子一看,乐了:“怎么这么有意思,把我化得像唱京剧的一样。”
Gucci新任总监Alessandro Michele,在拍摄2018年早春设计形象大片时,大胆创意,邀请自己的一众好友出席。他们中有编剧、室内设计师、电影制片人、葡萄酒文化保护者等,不乏“素人”。
此前,在“势利”的时尚圈,Gucci一度被视为“过气”,但大胡子设计师Michele,别出心裁地把天竺葵、蜜蜂、虎头等元素搬到包包、衣服、饰品上,品牌焕然一新,不少单品成为爆款。
周芬霞也钟爱Gucci的设计,欣赏“有才、有创意”的Michele。因而,当Michele邀请周芬霞时,她立即答应了:“Michele是我的朋友,可能很多人觉得奇怪,Gucci怎么会邀请一个‘浙江大妈’拍片,但在我看来,都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她也猜测,这和她的中国人身份有关:“中国现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愿意和中国打交道,中国的市场这么大,如果放弃太可惜了吧。”
今年9月,这组大片首先发布在国外的社交网络上,被赞“风格独特”。其中周芬霞的视频在同系列中获得最高点赞。
此后,周芬霞还作为形象大使,和李宇春等明星同台,“拍摄Gucci大片,我就是去玩玩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玩‘嗨’了。”周芬霞说。
餐馆是她的舞台
最近,周芬霞的照片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发酵。她阅读评论,觉得很有意思,“国内的人会觉得很稀奇古怪,甚至难看,其实Michele要的是一种东方女王的感觉,威严,冷冷的酷。”
在此前,餐馆是这位浙江籍老板娘的舞台。夜幕降临,“永恒之城”中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穿过斗兽场、万神庙、凯旋门,与无数古老的雕塑、铜像擦肩,汇聚到罗马火车站旁一个没有招牌的“杭州饭店”。
这里的食物挑逗他们的味蕾:喷香焦脆的北京烤鸭,似乎比生火腿更胜一筹;意大利传统的Gelato(冰淇淋),竟然在熊熊火焰里燃烧;一种白色的小圆球,上面的可可粉和椰子粉似曾相识,但口感却是从未品尝过的软糯香甜,老板娘介绍说,这在中国叫做“汤圆”……
日复一日,周芬霞笑吟吟地穿行在满屋客人中,端上中西元素碰撞的美味佳肴,也讲解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她留着厚重的齐刘海和短“波波头”,穿衣打扮独树一帜。浏览一家国外美食点评网站可以看到,有来自法国、德国等国的客人,提前多时预订,盛赞食物之时,也特别提到,老板娘“Sonia Zhou”热情好客,极富个人魅力。
Michele显然也被这里的食物和老板娘倾倒。他和Gucci的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光临过杭州饭店。作为罗马城中少数几家传统中国菜馆,这里还吸引了许多政界、商界、文艺界的名流前来就餐。翻阅周芬霞的社交网络,会看到她与他们的合照。
站在聚光灯下,也让周芬霞回忆起曾经的梦想。母亲和外婆都是越剧演员,她打小学习越剧。当时,小百花越剧团风靡一时,周芬霞参加过选拔考试。一段“宝玉哭灵”唱下来,考官并未评价唱功,只是打量她的腿骨,断定她以后长不高,周芬霞泄了气,“我是唱小生的,个头不够怎么行。”
虽有遗憾,26年前,夫妻俩来到罗马,周芬霞选择一心一意地承袭家族事业,经营中餐馆。创业之初,饭店生意清淡,“那时意大利人都不接受中餐,我就在店门口炸春卷、雕刻蔬菜吸引客人。”周芬霞说。
凭借勤劳与坚持,饭店生意日渐红火。她介绍说,罗马当地一本很有名的美食杂志,十几年来,杭州饭店都在推荐榜上。她本人也因此常接受当地媒体采访,上电视烹饪美食,参与中国话题讨论。越来越多人记住这张面孔,意大利电视台还曾为周芬霞等人,拍摄一部名为《神奇的外国女人》的电影。今年3月8日,这部电影在当地上映。
每当亮相时,周芬霞会特意换上旗袍,她想让观众知道,她来自中国。
浙江人开始为意大利人提供饭碗
这些天,周芬霞在罗马照顾生意,许多人慕名而来,想品尝“Gucci女郎”的手艺,她更忙碌了。她的丈夫朱长春则回到芳山村,为故乡的家人建造新房。
作为浙北侨乡,37年间,这个小村子共走出240个华侨。朱长春说,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家族中就有人前往意大利淘金,他们也是随长辈迁居过去的,“就像今天一些安徽人到浙江打工谋生一样。”
有资料显示,最先去意大利打拼的人来自浙江南部的温州及周边,当年这一地区三面环山,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很多人出门打拼。而如今,浙江人在意大利经营66050家企业,仅2015年一年,他们就为意大利创造约60亿欧元产值。
朱长春说,他们店里以前都雇佣中国人,去年以来,开始雇佣包括当地人在内的外国人。这在意大利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法国《欧洲时报·意大利版》报道,华人正开始为意大利年轻一代提供工作机会,“意大利当地媒体感慨说,‘曾经他们带着一颗勇敢的心,赤手空拳来到意大利闯天下;而如今恰恰相反,在意大利扎下根的他们,开始为意大利年轻一代提供饭碗’。”(完)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信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证券报 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 经济参考报 半月谈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网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